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本年度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KJ音樂人生》 鏡頭下的天才




上月某一個晚上,應邀到香港大學欣賞了一齣關於音樂神童黃家正(KJ)的成長紀錄片《KJ音樂人生》。一個月後,導演張經緯從台灣捧了三座金馬獎回港,開創了紀錄片在金馬獎獲得最多獎項的記錄之餘,亦為香港一眾默默耕耘的紀錄片工作者打了一支強心針。


說到香港的紀錄片,大概我們只會想起港台節目《鏗鏘集》或翡翠台的《星期X檔案》,彷彿紀錄片都是一些免費的資訊,鮮有像荷里活導演Michael MooreMorgan SpurlockBrian HerzlingerDavis Guggenheim那麼熱熱鬧鬧,將一些社會問題變成真人show,放到戲院作全國甚至海外放映,名利雙收。


在香港做紀錄片導演,名氣一向不及某些主流導演大,不過,今次《KJ音樂人生》揚威金馬獎,貴為最佳紀錄片,令更多人認識紀錄片導演張經緯及在香港拍攝紀錄片的困難,總算是得獎以外的意外收穫。


KJ音樂人生》的主角黃家正,生長於一兄一妹的單親家庭,十一歲已鋒芒畢露,遠赴捷克與專業樂團合作,歷年來獲獎無數。電影紀錄了這位音樂神童在11歲至17歲的成長階段,在這6年間,導演拍下了大批素材,但礙於資金短缺,令《KJ音樂人生》曾經一度難產。幸而在07年,有意在大中華地區推廣紀錄片的 CNEX香港基金會各導演資助了9萬元,影片才得以繼續拍攝。


與外國的真人show紀錄片不同,導演不在鏡頭前當主導,他選擇了在鏡頭背後,默默地把KJ 在過去6年來的成長點滴紀錄下來,透過剪接及配樂,以選擇性的畫面、事件、對話及同學恩師家人等訪問一一拼湊起來,在銀幕上呈現了一個自恃天才信心爆棚自以為是的音樂神童在鏡頭前刻意表現的一面;鏡頭同時捕捉了他難以融入群體生活、孤芳自賞的孤獨寂寞事實,以及最後揭盎父母離異才是對他影響最深的不幸。「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感情流放,引起共鳴」,正是這齣紀錄片說故事手法的巧妙之處。能夠在金馬獎打敗劇情片,奪得最佳剪接及最佳音效獎項,足以證明一齣優秀的紀錄片,無論故事性及藝術成就,都不遜於劇情片的水平(甚至更高),分別只在於投資方、成本及目標觀眾的不足。不過,好人有好報,好戲總會有觀眾欣賞,《KJ音樂人生》為香港紀錄片作了一個好榜樣,亦為觀眾帶來了一次主流電影以外的觀影體驗。



關於導演

張經緯,是許鞍華新作《天水圍的夜與霧》的編劇,劇本亦獲得2005年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的最佳故事獎。在CNEX兩年以來的拍攝資助下,張經緯導演完成了紀錄片《歌舞昇平》及《音樂人生》,並連續兩年入圍香港國際電影節。《音樂人生》由7月起於百老匯院線特別放映超過5個月,放映近100場,每場入座率平均有95%,更成為香港首部獲金馬獎的香港紀錄片。


Caption:

KJ音樂人生》於1210日起假IFC Palace 及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正場上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