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道義 morality and justice



我那一代人,因為家教、也因為徐克、吳宇森電影的英雄俠義核心價值,對道義兩個字,必恭必敬,早已成為行走江湖的座右銘。

道義就是同舟共濟,不出賣同袍,更不出賣自己的靈魂,個人利益只能伴你今生,你的功過卻永遠流傳萬世,有日你的後代問你點解要傷天害理,你的後人也得為你交代。道義就是無論順境逆境,彼此都能夠互相扶持,即使故友已去,亦盡可能成全對方的心願。道義就是講得出無請如何都要做得到,即使環境變得多惡劣,也記得當天的誓言。道義就是互相提點,路走歪了,要勸他回頭是岸,見死不救,不是道義。道義就是屬於別人的東西不能搶,屬於別人的女亦不能溝、那是勾義嫂,要剪JJ的。

但我懷疑,在這個是非不分,利用無知的時代,還有幾多人真正瞭解道義是甚麼一回事。

昨晚看電視看了一晚通宵,拉布、反拉布成為了城中臭事,有建制派運來一車車的金毛青年大叔大嬸到政府總部支持反拉布,記者訪問其中一位金毛,問他到來的目的,他低頭fing頭笑說:「我落街買餸經過架咋。」

當電影變成現實: 這些有如周星馳電影中的惡霸造型的金毛,甚至連古惑仔》也稱不上。道義? 自從英雄本色》Mark哥死後,便已經被《無間道》的識時務所取替。真正身份是哪一道的,未到最後一刻利益清晰都未必知。

對對錯錯因時而異亦各為其主,像《英雄》描述的秦皇與史書記載的秦皇已是天淵之別,歷史將如何評價這一天? 我只知道有第92條此一著就如《屍營旅舍》, 在一個幕後操控的遊戲中,任你是主席還是議員,也只得陪玩。對這個政治體制感到絕望,還是覺得合情合理,都是無可奈何,我們就像《無聲風鈴》,心聲只有明白自己的人才聽到。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維多利亞壹號》Cult得有話題
彭浩翔上一齣作品《志明與春嬌》口碑撐場,上映超過個半月,至截稿日仍在上映中,以小品來說,6百多萬的票房不過不失。今回拍何超儀、陳子聰的852 Films創業作《維多利亞一號》,更一圓導演拍gore film的心願。《歲月神偷》是昔日情懷,彭浩翔這兩齣作品,均以城市現象為主題創作故事,是現代式港產片。近期「蝸居」、樓價話題熱哄哄,《維多利亞壹號》適逢期會,話題性十足。
故事以前因後果雙線劇情穿插交替發展,最初還以為何超受了刺激導致精神分裂才瘋狂殺人,後來謎底一步步揭盎,原來是為了買樓而不擇手段。講故仔、扭橋一向是彭浩翔的強項,今次加入多場血腥場面,何超標緻的面孔,軍look殺手的造型,令人想起Quentin Tarantino電影中的復仇女角,成功打造了近期港產片少有的cult icon。
何超過去遭遇的幾場戲拍得平實直接,解釋了她對買樓的執著。為了買一層樓付出血汗,每日營營役役,最後發現自己是隻永遠追不到電兔的跑狗,何超的角色正正是大部份供不起樓的香港人寫照。
成為談論焦點的殺人戲份,更是玩盡殘暴、血腥及黑色幽默。看慣歐美那些鹹鹹地的gore film,通常大噴血漿,插一刀便噴出一公升血,血腥過火,但誇張搞笑,卻少有像《維》片用血用得「有分寸」,「流血量」恰到好處,反而更有真實感,更令人心寒。用動物內臟來「炮製」穿腸破肚的場面,又比以電腦製作的特技刀傷及鎗傷畫面更有質感。講開又講,何超受傷,理應在兇案現場留下很多犯罪證據,無可能逍遙法外,大概這樣安排是為了一個諷刺的結局:有樓又點,間房連張床都擺唔到!

2010年3月4日 星期四

Two Tales: One for Kidults, One truly for kids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Alice in Wonderland


昨晚看過Tim Burton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故事簡單,廸士尼式未來主人翁的成長童話,預料之內的教育意義,連Tim Burton彷彿亦被感染了,將慣常用的黑色,變成了調暗了的彩色,《愛麗絲夢遊仙境》是近年Tim Burton色彩較為斑斕的電影之一,上一齣有點色彩的巧合地亦是童戲:《朱古力掌門人》。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主角當然是愛麗絲Mia Wasikowska,瘋帽先生Johnny Depp,紅心皇后Helena Bonham Carter,白色女皇Anne Hathaway,以及《Little BritainMatt Lucas一人分飾兩角的波波兄弟Tweedledee & Tweedledum,都像白免、瘋兔、白鼠、妙妙貓及小毛蟲等,只是配角。不過沒有這些配角穿鑿附會,這個小女孩成長歷險記就像另一齣《綠野仙蹤》。

喜歡《愛麗絲夢遊仙境》,3D效果是一大理由,特技、服飾與art direction都是追求Tim Burton多年的Kidult粉絲所期待的。至於故事,「敢於忠於自我,敢於與別不同」的主題簡簡單單,節奏明快,賞心悅目,睇得開心。

今晚看了另一齣童話電影:《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去年看過trailer之後一直想看看這齣由《玩謝麥高維治》導演Spike Jonze執導的「怪獸人形」電影,不過香港一直無上映,最近在HMV找到Blu-ray,便花了$300來買一個童話。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與《愛麗絲夢遊仙境》的製作規模當然無得比,不過影片的氛圍卻更有童真。《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改編自插畫作家Maurice Sendak的故事書,Spike Jonze執導童話,就是要認真對待一個9歲小孩的孤獨的情緒、成人難明白的想像力及對日常接觸事物的困惑與憂慮,是一個呈現小男孩內心世界、經歷成長疑惑的小品故事。

片中的wild things/人形怪獸,表情逼真,七情上面,造型可愛。小演員Max Records來自芬蘭,飾演想像力豐富的孤獨男孩,被wild things認定是有能力解決所有問題的國王,穿著人形衫,頭戴小皇冠的小演員,可愛討好。

久違了的兒時狂想,令人好懷念。



2010年3月2日 星期二

Banksy's and the world's 1st movie about street art disaster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A Banksy Film is a humorous and ironic documentary film about street artists, in particular Banksy. The film began as the obsession of Thierry Guetta, a French immigrant in Los Angeles, who became fascinated by street art and spent years filming the art and its creators. The twist in the tale comes when Banksy turns into the film-maker, while Guetta decides to become an artist, under the name Mr. Brainwash. It premièred at the Sundance Film Festival on 24 January 2010. The film includes footage of notable graffiti or street artists at work, including Shepard Fairey, Guetta's cousin Invader, and Banksy himself, though the latter's face is never shown, and his voice is distorted to preserve his anonymity.

英國今個星期五上映, 香港睇怕要等出碟...

2010年2月19日 星期五

my new G-SHOCK



新年買新表,G-SHOCK一向不是能令我一見鍾情的表,不過這枚在年三十晚才剛剛到貨的G-SHOCK GA-100 (Module No. 5081)卻是個例外。
全黑底反白跳字顯示+白色行針,Minimalism的色彩配搭,跟平時色彩鮮艷或總有一種主色的G-SHOCK大相徑庭。功能方面,對我來說,只要有world time,alarm,行針,計時,已經心滿意足,不過,這枚G-SHOCK還包括1/1000秒計時,防震防磁防水200米等功能,戴住沖涼游水都無問題。最方便的function,要數Auto Light了,一旦set好Auto Light mode,每次揚手睇表(腕表角度超過45度),便會自動著燈,非常方便。
點解無端端買表?其實最近我已經有留意這枚G-SHOCK的地鐵廣告了,今日行經Cat Street(嚤囉街),發現G-SHOCK香港代理Javy's International Ltd就在那裡,便問價。盛惠$995啱budget,又難得睇得上眼,便再無考慮餘地,成交了。
其實除了地舖外,在同一座大廈的4樓,亦是G-SHOCK的陳列室,放滿了數以千枚歷代的G-SHOCK,就像一個G-SHOCK展館,部份已停產的款式,如金色計數機表,仍然有少量發售,各位G-SHOCK迷必到。

Javy's International Ltd:4/F, Casey Building, 38 Lok Ku Road, Sheung Wan, Hong Kong.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Peanuts ain’t nuts, copycats are....


新年假期來到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
天氣冷,留在家中,開暖氣,看著年中只上了一星期便落畫的一齣西片,被窩上放了一個鋼碟子,盛滿了一碟子花生殼。
我吃花生,一吃便停不了口,尤其是喜歡要剝殼的。漸漸的,包裝袋中只剩下七粒大大小小的花生。
我逐一把它們拿出來,以不同的角度,跟它們拍了大合照。這些花生,沒有甚麼特別,然而它們卻是獨一無二的。
每一粒花生的形狀大小,殼上的紋理深淺及細緻程度,沒有一粒是相同的。沒有花生能夠成為別的copycat,也沒有花生需要成為別的copycat。
可是人卻是奇怪的動物,不時總會想到如果自己是某某那就好了,然後跟她剪一樣的髮型,化一樣的smoky eyes,擺出一些與自己年齡不乎的嘟嘴表情,以為外貌照相製版,便能擁有對方的成就或優點,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內涵與修養都望塵莫及,只能當個次貨。

Peanuts ain’t nuts, copycats are.
看過一齣關於copycat的電影,叫作《Single White Female》,講述兩個同房女生,一個靚一個醜,醜女很羨慕靚女擁有的一切,於是,醜女刻意去把自己的頭髮染成跟靚女一樣的金黃,剪相同的髮型,塗一樣的口紅,穿相同的衣服,最離譜是扮成靚女來誘惑靚女的男友,東窗事發後,更索性把男友殺了,並追殺靚女,企圖搶奪靚女的身份及生活...
與別不同,才是每個人最珍貴的本錢,世界上有很多Michael Jackson wannabe,卻無法取代他的地位,因為MJ只得一個,他的才能,所創造的歷史,是整容也無法整出來的。人迷失了,才會放棄自己,企圖複製成為別人,自己懵然不知,還以為找對了方向,可悲!Wannabes and copycats,永遠也只是模仿的小丑。